進水水質是確定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的重要依據,是核算實際減排量的主要參數,直接影響建設費用及運行成本。某市城區內建有一座污水廠,設計處理能力為8萬m3/d,并設有5個提升泵站;該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的主要目的為區域主要污染物減排總量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污水處理廠的正式運行,一系列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進水COD濃度普遍偏低。 調查方法和內容 ①搜集資料。聯系有關單位收集相關資料和了解相關情況,包括污水廠服務范圍的排水管網設計圖及竣工圖、城市人口、氣象氣候等資料;城市采用的排水體制、地下水情況及管網維護情況等。對管網圖進行詳細分析,結合現場調查確定采樣點。 ②對各排水單元包括生活污水原水、截污主管、各級支管、污水泵站等進行主要污染物COD濃度的取樣監測。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區進行化糞池處理效率的調查,以及對居民自備水情況進行調查。 ③對區域排水管網包括污水泵站與各截污工程管網進行調查分析。根據對管網服務范圍的人口與用水單位估算理論排水量,與實測范圍的實際排水量進行對比進而確定排水管網的納污率。 ④找出外來水源進入管網的具體位置,記錄其流量和COD濃度,并連續監測多天。 ⑤根據實驗結果和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進而對污水廠進水濃度低的原因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和整改措施。 某市給排水及污水廠實際進水水質現狀 據調查,該市城區居民平均用水量為8.91萬m3/d,用水高峰期可達到近9.7萬m3/d。其排水體制以截流式合流制為主。污水處理廠以進水早、中、晚的混合樣反映當天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基本情況。 原因分析 1.排水體制的問題 該市新城區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然而污水干管尚未修建,污水只能與雨水管合流排入就近河渠,污染水環境;該市排水體制主要還是雨污合流制,老城區目前還在采用暗渠代替管道收集污水的方式,加上該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水又較頻繁且雨季降雨量較大,近年來該市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800mm,這極大的增加了雨水對污水濃度的稀釋作用,可以看出,雨污合流系統對污水廠的進水濃度影響較大。 2.外來低COD濃度水源進入污水管道的影響 調查過程中發現,整個污水管網收集系統中存在多個外來水源進入管網的現象。這些外來低COD濃度水源包括內河涌水、游泳池水及建筑施工用水、地下水等。調查結果顯示,內河涌水進入泵站的平均水量達到2. 2萬m3/d,約占總污水量的1/4,其COD濃度平均為60mg/L;城區內多個小區建有小中型游泳池,其更換的水同建筑施工用水一樣,基本都排入城市污水管道,這些都給污水廠進水COD濃度造成了一定影響;該市位于長江中游南岸,擁有異常豐富的水資源且地下水位較高,而大多排水管材質屬于混凝土管,在老城區甚至還是剛性接頭,因此,地下水、地表水很容易滲入或流入排水管網內,污水濃度便被稀釋。 3.化糞池設置的問題 化糞池是一種簡單的初級污水處理分散設施,能夠起到一定的污水處理作用,因此在城區內未建有污水處理廠時,很多居民區興建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某種程度上可以減輕對水體的污染。但污水處理廠建立后,管網收集了經過化糞池預處理之后的污水,也直接降低了進入污水處理廠的COD濃度。調查結果顯示該市整體居民小區化糞池處理效率為35%左右,最終化糞池上清液排入污水管網中。 4.納污率低 該市自建立污水處理廠后,城市排水管網的鋪設相對滯后,許多區域生活污水都無法有效收集至污水干管并排至污水處理廠。市區內仍有部分干管閑置未接入主管,許多區域未鋪設污水收集管道,因此造成了排水管網的有效收集區域減小,納污率低。城區內部分區域干管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水體,從而發生處理污水量達不到,抽取河水來冒充處理的現象,這樣不僅導致污水廠納污率變低,進水濃度變低,而且造成環境水體的污染,完全沒有體現出興建污水廠的價值。 5.居民用水習慣 隨著該市給水系統的不斷完善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該市水價較低、當地居民節約用水意識又不強,導致人均用水量逐年增加。而經調查可知,居民用水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洗浴、洗滌等用水量的增大,這些生活污水的有機物濃度又較低,進入管網必然使得污水廠后進水濃度偏低。
本文連接:http://m.greatwall-tyre.com.cn/newss-10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