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成功經驗 15年來,在污水處理的實踐過程中碰到了不少實際問題和困難,也結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體會。特別是解決了幾個影響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指標的具體問題。 (1) 高溫的精煉生產原水使活性污泥原生動物(如鐘蟲)致死,造成化學需氧量(COD)指標上竄。原生動物體(俗稱菌種)的適宜生長溫度范圍一般在10~40℃,最佳溫度30℃左右。如果高溫原水進入集水池稀釋后的溫度高于40℃(特別是夏天),將燙死處理工藝流程過程中的原生動物體,形成化學需氧量(COD)指標線上竄的現象。這個問題發現在2009年6月,海鹽縣環保局組織業務培訓,邀請了杭州一達環保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的楊工上課,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企業的污水處理指標往往是在處理提升后化學需氧量(COD)指標往上竄,1~2h后穩住在高位,熱天特別明顯。那天楊工來到現場,分別測試了集水池、兼氧池、厭氧池的溫度,分別達到了62℃、58℃、55℃。事后我們分別采取了迂回、延長原水管道,適當稀釋原水溫度(夏天控制在50℃)等措施,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2) pH值高低同樣影響原生動物的生長,導致化學需氧量(COD)指標上升波動。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菌種、原生動物的生長最適宜pH值是6.50~7.50,適應范圍是pH值4~10。有時因為在精煉生產過程中,有些新產品更改了精煉配方工藝,如添加了過量的酸性或者堿性材料,這些原水的pH值遠高于或者低于平時進入集水池的原水而流進正常污水處理流程,導致pH值超過了菌種適宜的pH值范圍,致使原生動物體死亡,化學需氧量(COD)指標上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做到生產環節和污水處理之間信息溝通,通報有關數據,合理應對。其次要根據信息正確分析來水的pH值,適時增加或者減少用藥量,做到因水施藥,合理中和。再是相應延長曝氣系統預備時間,曝氣系統作為活性污水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0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的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本文連接:http://m.greatwall-tyre.com.cn/newss-1023.html
|